再后來,張暴默靠唱《邊疆是我溫暖的家》和《鼓浪嶼之波》成了名。她去了美國,最后又回到自己的國家。周圍的朋友還是說她根本沒有變,無論在美國還是回國都沒有變。張暴默覺得最大的變化就是心態,年紀越大,人就更加沉靜。年輕的時候可能還有很多騷動、很多想法,以后就淡泊多了。她認為生活原本就是很平淡的,不要覺得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因為這才是真的東西。
歌曲《鼓浪嶼之波》是一首歌唱祖國統一的音樂作品。創作于上世紀的1981年,張藜作詞,鐘立民作曲,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張暴默演唱。這首歌的旋律舒展流暢,線條柔婉,感情細膩,非常優美動聽,具有新穎的氣息和清新的閩歌風味。歌詞深情美妙浪漫、富有詩意,與炎黃子孫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形成了強烈的共鳴。歌曲包含了雙重含義,歌里有鼓浪嶼、日光巖、鄭成功,唱出了廈門的美,還有濃濃的海峽情和民族自豪感。歌曲1983年獲得全國優秀作品獎,1988年獲得廈門市政府頒發的首屆文學獎特別榮譽獎。這首歌影響極廣,每當廈門海關整點報時的鐘聲響起,《鼓浪嶼之波》的優美旋律就會在鷺江兩岸久久回蕩。而在廈門國際馬拉松的賽道環島路上還有一道用花崗巖鐫刻的《鼓浪嶼之波》五線曲譜雕塑。這是一座由李輝解設計,廈門路橋工程公司1998年9月承建,由兩張高約3.5米、寬4米的曲譜和長長的五線譜組成的紀念雕塑,為廈門市的標志性建筑,鋪在環島路上的綠色隔離帶上,全長247.59米,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花崗巖五線譜雕塑,堪稱福建之最、中國之最、世界之首。由此,本歌成為了廈門市的一個品牌之歌,在人們心中占有最可親的地位,這首經典的愛國抒情歌曲,是在各種音樂會、晚會上,歌手愛唱、群眾愛聽且久唱不衰、廣為流傳的著名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