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政策以后,廣東省經濟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形勢,為了適應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解決人民幣大面額票券缺檔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曾于1985年2月4日發行了50元和100元兩種大面額本票。兩種本票設計風格一致,50元券為藍色,100元券為紫色。正面上方印有“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行名,中間印有面值,面值左側豎印“本票”字樣,四角和中間下邊均有阿拉伯數字或漢語拼音面值,票面左側印有年號“1985”和兩種羅馬冠字七位阿拉伯數字號碼。票券背面右側印有一紅色圓形“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證券專用章”,左側印有四點使用說明:“1.本票只限在本省同人民幣等值使用;2.本票嚴禁偽造、變造和破壞,違者依法懲處;3.本票無專用章無效;4.本票可以轉賬,也可以兌現。
“繼廣東省發行大面額本票之后,1986年黑龍江省分行也發行了同種本票,其設計風格與廣東省本票完全一樣,只是“廣東省分行”換成了“黑龍江省分行”,“證券專用章”變成了“本票專用章”,顏色略有調整。
兩省銀行本票可以在兩省內同人民幣等值自由流通。單位與單位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單位與個人之間的一切資金收付,均可以使用這種村票結算。本票可以用來購買商品,支付債務,繳納稅金和其他費用,也可以向銀行和信用社存款、歸還dai款、匯款、轉賬或兌取現金。由于本票面額較大,便于攜帶和結算,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流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當時很受企業、團體和個人的歡迎。但是,由于當時我國的第四套人民幣50元、100元券尚未發行,地方獨自發行等同于人民幣流通的大額本票,削弱了人民幣作為全國惟一合法貨幣的法律地位,且當時開辦銀行本票業務的辦法還欠完善,因此,兩省本票流通時間很短。廣東省本票僅流通一個多月,就于3月10日發出公告,決定限期收回,從1985年3月15日起,停止在市場上流通,持有者本票的單位和個人,最遲在3月30日前,到本省對我營業的人民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各營業機構,兌換人民幣,逾期不予辦理。黑龍江省本票也于發行后不久就收回。至此,兩省分行本票僅曇花一現,就退出了流通。
兩省銀行本票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由地方銀行發行的惟一一種貨幣性質的本票,也是最早的大面額貨幣,它比1987年4月27日開始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50元和100元券還早兩年多。而且兩省銀行本票流通時間短,流通范圍小,面額大,100元在當時超過人們的平均月收入,所以,當人們知道該票停止使用時,即匆匆兌現,很少存在個人手中。上述特點決定了兩省銀行本票的珍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