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篇澳大利亞百年紀念佛羅林銀幣的研究文章。翻譯此文的目的,是介紹國外對錢幣的微觀研究。佛羅林是一個英制錢幣單位,相當于兩個先令。百年紀念佛羅林銀幣是澳大利亞為了紀念最初兩個永久居民點(分別建于1834和1835)建立一百周年而發行的。此文中有對各種鑄造工藝和佛羅林銀幣模具的詳細研究,并配有詳圖,代表了國外錢幣微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讓國內幣友了解國外錢幣研究的現狀,為有志于錢幣微觀研究的幣友提供參考。中國現代幣的微觀研究尚未起步,希望這篇文章能起到示范作用。
本文較長而且技術性較強,有些概念,如樣品壓?。╯pecimen strike, SP)和絲光(satin)表面效果等可能還未被國內普遍接受。歡迎有興趣的幣友參加討論。
神秘的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精制版和樣品版乳頭、幣面和幣圈的重要性
T. Vincent Verheyen
2007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和所有四種澳大利亞佛羅林紀念幣的命運相同,其未流通好品的價格要低于相應的流通品價格 (McDonald 2006)(這似乎與市場現狀不符 - 譯者) — 這就是知名度的價值!就這枚神秘的紀念幣來說,被磨損到 Fine 等級的數量要遠低于未流通品的數量。這一現象的成因包括:
? 本地發行價超過面值 50%
? 超乎尋常的精美圖案
? 非常珍稀
這個品種的背景、設計和歷史環境在好幾篇文章中有詳細討論 (Shaw, McDonald, Crellin),而其復雜的壓印方式卻往往在文獻中被忽略。
我很欣賞George Kruger Gray具有裝飾風格的背面設計:一個赤身裸體(除了用作花冠的桂冠)的壯男騎在無鞍馬背上,駿馬揚蹄,而他高舉著烈焰騰騰的火炬(圖1)。這個姿勢對任何人來說都很不舒服,顯然會引起爭議。Percy Metcalf(英國雕塑家-譯者)在幣的正面加上了簡單文字,環繞著也是由他設計的英皇喬治五世胸像(英國殖民地所專用),與我們英制單位錢幣上通常使用的大量拉丁式文字形成鮮明對照。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是Greg McDonald圖錄中唯一具有普制、樣品(specimen)和精制等壓印方式的英制單位幣種。Dion Skinner的早期圖錄提到了精制幣,但是大家對如何區別它們卻摸不著頭腦。許多幣商也否認樣品幣和精制幣同時存在的情況 - 通常情況下只會見到其中之一。而這些特殊佛羅林紀念幣的罕見度又造成了以下各方面信息的缺乏:
? 精制幣和樣品幣的定義是什么?
? 使用了哪些不同的印模?
? 該幣種有哪些要注意的問題,如何區別磨損的印模和弱打的情況?
在購買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普制幣、樣品幣或精制幣時,一位買家首先需要確定該幣是否名副其實,然后要確定要價是否符合其品質,也就是說錢幣是否具有原先的“出廠”品相或“典型”品相!
本系列文章的目的,是根據對特定錢幣的詳細研究,通過易于理解的獨立章節,為澳大利亞市售的英制單位精制錢幣提供錢幣學指南。本文將從微觀的角度研究各種壓印方式。文中使用的信息取自互聯網,以及本人對幣商存貨和墨爾本造幣廠的百年紀念佛羅林幣及博物館的錢幣參考藏品(保存在維多利亞博物館)所做的親自觀察。這樣做的目的,是對這些令人癡迷的錢幣增加新認識,盡管有引起爭議的風險。
定義精制壓印的公認定義,是一副特制的印模經過與普通印模不同的表面處理以后,被用來生產亞光、鏡面或凝霜的幣面。工藝上其它的不同之處還包括坯餅的兩次壓印,以及使用經過特殊處理的坯餅。這些因素互相結合,便打造出工業化藝術的小小精品。
樣品壓?。╯pecimen strike)的標準定義,是常規印模的初打產品,也就是說沒有對印模進行特別處理,但是壓印過程特別用心,其結果是品相尤其出眾的普制幣。關鍵性區別是印模全新,因此壓印效果極其鋒銳,底板則整體平滑。另外,樣品幣一般是單獨手工壓印,并不走完造幣廠的整個生產流程,因為它們是用來確證和呈樣,即使只供造幣廠長過目也罷!有頭腦的人都會料到,制作和安裝樣品幣生產所用的印模會耗資耗力,因此這些印模不會隨之作廢??梢灶A料的是這些印模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繼續用于錢幣的常規生產。
對錢幣進行普制壓印的唯一目的,是造幣廠以最低的成本制造硬幣。當然,用這種方式壓印的錢幣在質量上會有相當大的差別,盡管它們尚未進入流通。這些錢幣會走完造幣廠的整個生產系統,最后被裝入袋子或封卷送到銀行。與其它英制單位的錢幣相反,未流通的百年紀念佛羅林幣并不能輕易搞到(考慮到高溢價,這個現象并不奇怪),而必須從以下單位購買:百年紀念委員會、維多利亞州銀行(見McDonald)或Foy and Gibson 公司(見Crellin)。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特點花冠就未流通的百年紀念佛羅林幣來說,印模的使用期限,或者更精確地說,由印模壓印出的錢幣數量,是確定錢幣質量的最重要因素。這是因為騎士的頭部并非光溜,而是飾有一個花冠(圖1)。就花冠模糊的未流通百年紀念佛羅林幣數量來看,負責形成花冠的小小的印模凹部并不適合反復壓印??尚诺恼f法是該處被表面碎屑迅速填滿,或者易于損壞,導致各葉片中心喪失清晰度。(圖2)隨著印模被填滿,或者印模細部的碎裂,喪失清晰度的現象沿著花冠持續向外擴展,最終將花冠變成騎士頭上的團狀物?;ü趬河×己玫陌倌昙o念佛羅林幣很受藏家追捧,因此溢價非常高。
乳頭
George Kruger-Gray背面設計最難以捉摸的特征,不是花冠是否完整,而是騎士的左乳頭,這一點真是十分奇特?。▓D3)即使在把玩痕跡極少、被保守地評為絕品的錢幣上也從未見到過這個乳頭(指精制幣和普制幣 – 譯者)。騎士的乳頭不是凹陷的(而是突出的),其在胸膛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盡管騎士的尺寸很小,其設計完全合乎解剖學,眼神好的人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乳頭(指樣品幣 – 譯者)。在乳頭明顯的百年紀念佛羅林幣上,騎士花冠具有清晰的三維壓印效果。該花冠的細節部分(圖2)要多于精制幣和早期普制幣上見到的細節 (K Ford)。但是乳頭這個特征或者是有,或者是無,這一點和花冠上的葉片不同。對眾多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研究表明,該特征從來沒有以不同的突出程度或清晰度顯示出來。這一觀察說明乳頭的消失并不是該特征在印模上被磨損,也就是“被填滿”。普制幣上乳頭的缺失現象令人推測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樣品是由一個特別的印模壓印的。
K Ford對乳頭只出現在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樣品上這一現象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那就是審核委員會或造幣廠長不同意將這個設計用作最終設計。那時的道德標準和今天大不相同,當時圍繞著裸體人像的爭議,可能導致了這個“令人不快”的乳頭最終從印模上消除。這樣就能說明盡管精制幣的印模經過精心加工,精制幣壓印也分外小心,但是在精制幣上還是見不到突出的乳頭。如果乳頭被故意消除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那就意味著樣品幣從技術上來說也是樣幣!
印模磨損、弱打和拋光初打幣具有細密亞光(matte)或織紋絲光(satin)底板,花冠及馬的眼睛非常飽滿。隨著印模的磨損,底板表面出現不平,而花冠和馬的眼睛逐步喪失清晰度(圖4)。用后期印模壓印的錢幣上高點出現模糊。研究時要仔細觀察其粗糙不平的底板表面和幣圈上是否有流通痕跡,以確認其細節損失的確是由印模磨損所造成。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有部分弱打現象 – 通常表現為:
? 正面國王面頰的絡腮胡細節不清。
? 背面的弱打一般出現在左下角部分,包括馬蹄(在florin的L字母上方)、簽名(設計人的簽名KG - 譯者)和FLORin一詞的前幾個字母。
作者見過好幾枚百年紀念佛羅林幣在此處有弱打現象,但是花冠的壓印效果卻是相當不錯。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應該具有絲光或細密亞光底板,但是許多持有人對它們進行過拋光。如果使用10倍放大鏡觀察浮雕(字母)附近的底板,就不難識別拋光部分。這些經過拋光的幣在此處顯示出絲光效果向鏡面效果的過渡,而且根據拋光的程度,會失去其寬闊的乳白色車輪光。如果一枚幣具有輕度鏡面的底板,靠幣圈處有車輪光出現,并符合以下所述的特征,就很有可能是用精制模具壓印的。
考慮到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尺寸,騎士和馬的解剖學精準程度達到了很高水平,是George Kruger-Gray雕刻技巧的見證。這枚由墨爾本造幣廠發行的紀念幣被視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錢幣之一 (ANDA)。就筋、骨和肌肉的三維效果來說,樣品幣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概述:如何識別各種壓印方式
精制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精制版的確存在,但在市場上十分罕見。本作者在網上進行了研究,為的是了解“特殊的”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在市場上出現的頻率和數量。研究范圍包括Noble Numismatics拍賣公司的精彩網站
http://www.noble.com.au。Nobles公司在過去11年中經手了11枚特殊的百年紀念佛羅林幣,即2002年3月的Lot 1553 Sale 69,但大多數都被描述為樣品幣。有趣的是,在這些可能的精制幣中只有一枚提到騎士“壓印飽滿”。相同的描述還出現在其它兩項拍品中。而1996年3月的Lot 1553 Sale 50則提到了花冠和騎士高點的平坦形狀。本作者知道在此期間另有8枚百年紀念佛羅林精制幣由各幣商上市。這樣,據估計每年平均有兩枚精制幣上市。本處提出的對這些“特殊的”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研究表明,精制幣實際上有兩個類型,稱為1類和2類。
表面對比
1類印模印制的精制幣有凝霜效果,其高于幣面的圖紋部分為凝霜或亞光浮雕,和強烈拋光的鏡面底板相對照(圖1)。該精制幣的預期外觀可從1934年墨爾本造幣廠鑄造的普通精制銀幣來推斷。這些1934年精制銀幣的鏡面底板與其輕度凝霜或亞光的浮雕圖紋相映成趣,并因之聞名 (Hutchinson 1993)。據推斷,這種對精制印模進行特別表面加工以凸顯圖紋部分的做法也應用到了34和35年的百年紀念幣上,因為其印模也是這段時間加工的。
和1類印模相比,用2類印模壓印的紀念幣在表面總體效果上非常一致。2類精制幣帶有均勻的半鏡面外觀,其經過輕微拋光的底板和高出幣面的圖紋部分在表面紋理上沒有太多差別。在聚光燈下傾斜觀察這兩種精制幣時,其車輪光比樣品幣和普制幣上的寬闊車輪光要窄而亮得多,這與精制幣鏡面底板的特征相符。
壓印質量這個時期的精制幣不都是壓印完全的。有些普通圖紋中難以壓印的細節特征,如國王王冠上的垂直珠串(正面)和反面頂部的小盾牌(shield,不確定到底指的是哪一部分 – 譯者)有時會見到細部不完美的情況。精制幣“充其量”只有一個非常不明顯的乳頭(肉眼無法看見),可能是因為該特征還沒有完全從印模上消除。精制幣上的花冠比普制幣上壓印得好,但和樣品幣相比還不夠飽滿。不過珠圈和文字部分盡善盡美,清晰飽滿,符合人們對精制幣的預期。2類精制幣最初看上去壓印效果不如1類精制幣,但仔細觀察可以看出這兩類精制幣不相上下。目視區別是由浮雕圖紋上不同的表面紋理造成的。
幣圈1類和2類精制幣上的幣圈完全相同。這些幣圈寬窄不均。正面幣圈和用其它方式壓印的紀念幣形成對照:窄而淺,帶有倒角。反面幣圈大體寬、平,部分帶有線狀邊(也就是靠近輪廓分明的幣緣處的細金屬線),而12點和6點鐘附近的幣圈則比較窄,并帶有倒角。
和其它百年紀念幣相比,這兩種精制幣都有輕微的背逆現象。如果我們使用背面的簽名作為水平參照(9點到3點方向),那么正面王冠的頂部應該指向12點鐘方向,也就是說兩者互相垂直。然而樣品幣和普制幣的正面印模向順時鐘方向轉動了15度,因此王冠指向12:30的方向 – 見圖1。
在高倍放大鏡下,精制幣顯示出一些微小的坯餅瑕疵,包括局部起鱗形成的裂紋和金屬脫離幣面所造成的環形凹坑。市場上見到的精制幣品相普遍不佳,因此難以辨識??赡艿脑蚴谴蟊娤矏圻@些精制幣,但沒有將其適當保管的方式和習慣。
樣品幣本作者通過對墨爾本維多利亞博物館藏的兩枚幣NU 33699 和 NU 32470進行觀察,確認百年紀念佛羅林幣具有樣品幣版本,而且這兩枚幣在博物館中的確標明為樣品幣。這一說法來自墨爾本造幣廠博物館,John Sharples也確定它們是樣品幣。本文中顯示的樣品幣(圖1)與博物館所藏的兩枚幣的壓印方式相同(出自同樣的印模)。John在關于NU 32470的筆記中提到樣品幣壓印了100枚。
對Noble Numismatics公司過去11年拍賣記錄的調查發現可能有4枚幣與館藏的參考幣外觀相同,即1998年7月的Lot 3134 Sale 58。這些初步觀察表明,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樣品幣實際上比精制幣稀有得多。
表面對比
樣品幣具有反亞光外觀。兩面的底板為絲光或細密亞光(圖1),而浮雕圖紋部分則稍加拋光,形成半鏡面表層。這種同時具有凝霜底板和鏡面圖紋的印模與精制幣印模的表面處理完全相反。樣品幣和精制幣的這種相反的表面處理也反映在幣圈上,下面將詳細討論。
壓印質量樣品幣在圖紋細節和清晰度兩方面都十分出類拔萃,乳頭清晰可見,花冠壓印完美,作為高銳度新模具的初打幣名不虛傳。
幣圈樣品幣上的幣圈和精制幣有明顯不同。正面的幣圈大致寬而平,部分帶有線狀邊,尤其在3點和9點鐘附近。背面的幣圈窄而均勻,整個幣圈的外緣帶有倒角。這和精制幣形成鮮明對照,因為精制幣的幣圈多處寬而平。
普制幣以上對樣品幣的評論和描述同樣適用于普制幣,例外之處是細節部分較模糊,而且沒有乳頭。另外還有造幣廠通常的生產方式在這些幣上留下的表面痕跡(圖1)。
盡管該幣的發行量很低,但是生產普制幣時至少使用了兩副印模。這兩副模具在圖6和圖7中作了說明。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會發現更多印模。樣品幣的印模在去除了乳頭后被重新投入使用(作為印模A)。在本作者觀察的普制幣中,該印模壓印的幣占了大多數。
印模在使用期內經過了進一步表面處理(用細鋼絲刷進行清理)。在馬周圍和正面國王頭部周圍的底板上可以見到漸漸增加的細小凸紋。正面6點鐘處形成了一個模具裂紋,位于國王外套底部的星形“章”上(圖5)。該裂紋造成了一條不規則的弧形凸紋。該凸紋沿著反時針方向穿過綬帶,進入幣圈周圍的圖案。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特有印模標記上一節內容可以總結為平坦的反面幣圈和鏡面底板是精制幣的特征,而在無瑕疵的幣上出現明顯的乳頭則表明是樣品幣。但是為了保險起見,購買精制幣時應參考圖6和圖7。使用至少10倍的放大鏡,在強光和日光燈下仔細觀察。
印模標記的深入探討與把兩類精制幣和普制幣加以區分的特征相反,非常珍稀的樣品幣的印模標記與大部分觀察過的普制幣相同。百年紀念佛羅林幣還有其它的共同印模標記。當然這些印模標記是來自當年的母模。圖5中顯示了背面的這樣一個標記。母模標記自然會出現在當年所有的錢幣上。馬的后部和尾巴之間的不規則凸起部分看上去很可疑,但是它太小,只能看作母模的瑕疵。該特征在來自倫敦的試樣幣上(維多利亞博物館NU 33698)可以見到,由此確定它屬于母模標記。
結論考慮到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有限實鑄量,其眾多的印模和多樣化的表面處理所反映出來的錢幣學復雜性構成了異乎尋常的挑戰。維多利亞博物館的館藏中沒有任何精制幣,而且精制幣和樣品幣極其珍稀。這些情況都妨礙了對其各種印模的研究。然而,已經發現了充分證據來確認這兩個版本的存在。對這些紀念幣的深入研究表明,墨爾本造幣廠對鑄造過程密切關注。各種幣圈、凸出的線條和表面拋光的程度都證明鑄造過程中采用了手工拋光和各種“改進措施”。
母模在倫敦的皇家造幣廠制作,而精制幣的印??赡茏鳛橐粋€特別項目在墨爾本制作??紤]到75,000枚的有限發行量,墨爾本造幣廠投入如此之多的精力實在非常令人好奇。有一種猜測是這枚紀念幣的設計圖案獨具墨爾本特色,造幣廠覺得有責任鑄造出特別優秀的產品。而樣品幣上醒目的乳頭導致了修模以將其去除,然后才批準批量投產。這個說法可以最容易地解釋該特征為何不見于用其它方式壓印出來的紀念幣上。
我們需要對相關的墨爾本造幣廠記錄(如果還能找到)進行更多研究,以進一步了解印模的制作數量、修模情況和精制幣及樣品幣的生產及銷售數量。澳大利亞的英制單位硬幣有著令人神往的精彩歷史傳承,而維多利亞和墨爾本的百年紀念佛羅林幣則是其中的典范。
(省略文獻索引)
圖1 1934/5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 – 三個版本
圖2 騎士頭部的不同清晰度,與壓印類型有關
圖3 難以捉摸的騎士乳頭
圖4 各種壓印類型中馬頭部分的不同清晰度
圖5 母模標記和工作模裂紋
圖6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正面印模標記
圖7 百年紀念佛羅林幣的背面印模標記
[ 此帖被fwang2450在2014-04-24 05:36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