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轉自網上:
“70”軍用券險作改革鈔
文、圖/張小杰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財政部于2000年12月編輯的《金色的歲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財務工作與回顧》一書,首次披露了1970年印制的“中國人民銀行專用取款憑證”照片,沒有文字注解。為什么要印制這些“專用取款憑證”?有無使用過?
1969年3月2日蘇軍入侵珍寶島,中蘇發生了武裝沖突,隨戰爭的升級,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周恩來總理讓當時在文革期間挨整的四個老帥:陳毅、聶榮臻、徐向前、葉劍英研究形勢,提出意見供毛主席和中央決策參考。從《冰點下的對峙》一書中兩偉人的對話可了解到當時的事態:“周恩來:‘主席,有幾件事情要給您匯報,一是四位老帥根據可靠情報,對中、蘇兩軍的邊防部署、態勢做了較深入的研究。認為蘇軍雖然由原來的二十幾個師猛增到現在的55個師100余萬人,但不可能大打?!睦蠋浀睦碛墒?,蘇軍的戰略理論歷來是集中優勢兵力,實施多路突破和戰役速決。二次大戰出兵東北時,他們集中了155萬部隊,坦克和自行火炮5556輛,戰斗飛機3446架,各種火炮26137門。而要對付我國,起碼要集中300萬部隊,一萬輛坦克,這是他們短時間內難以達到的。去年蘇修侵捷,就動用了二十多個師50萬部隊,現在有6萬人留在了捷克,要集中300萬部隊就更困難?!睦蠋涍€認為,我軍的布防大都是戰略要地的梯次配備,邊界并沒有大量集中的部隊,蘇軍要想重創我軍,勢必要侵入我國腹地。他們沒這個力量,也沒這個膽量?!佟?

蘇軍地面進攻不可能撈到便宜,又叫囂欲動用核彈頭對我首都、重要軍事基地和重工業城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主席對總理說:“恩來,你讀過《明史》沒有?我看朱升是個有貢獻的人。他為明太祖成就帝業立了頭功。對了,他有九字國策定江山,‘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我也有九個字能不能對付核大戰?聽好,這九字就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②”當年毛主席還發過:“備戰,備荒,為人民?!薄耙徊慌驴?,二不怕死?!耙獪蕚浯蛘??!钡纫幌盗兄甘?。1969年10月18日“林副主席第一個號令”也下達全軍,全民備戰?!皩S萌】顟{證”就是在這樣備戰的歷史背景下印制的。
關于這“專用取款憑證”,它與改革開放第二鈔——廣東省銀行本票(第一鈔應是外匯券)還有一定的關系。八十年代廣東省由于全民偕商,計劃經濟的銀行體系與經濟改革的步伐不相適應,轉帳時間長,同城轉帳都要幾天,為了搶時間,經商的人們都需要大量的現鈔來開展經營活動,當時現鈔最大只有拾元面額,對于清點攜帶非常不方便。時代需要大額的鈔票。
1985年“據匡算,2月1日至2月20日全省需凈投放貨幣15億元,而實際可供投放市場的現金庫存僅有10億元,尚缺5 億元,人民銀行總行又不再撥給廣東發行基金,要廣東使用專用取款憑證。同時還規定廣東可以在1985年1月15日先于其他省使用。使用的時間限制在1985年1月至5月31日,爭取在5月底以前改以本票和旅行支票代替。使用專用取款憑證是一項過渡性的臨時應急措施。但它面額大(有500元、1000 元、5000元、10000元4種),不好使用,而且是1970年印制備用的軍用券,容易引起群眾錯覺,產生緊張心理,懷疑人民幣貶值,因而省人民政府不同意廣東使用專用取款憑證。在這種情況下,人民銀行總行同意廣東開辦本票結算業務。③”1985年2月4日發行了50、100元面額的廣東省銀行本票。在改革的年代每出一樣新的事物都有反對的聲音,再加上廣東省銀行本票本身先天不足,印刷技術簡單防偽差。2月11日總行電告廣東省不再發付本票,3月15日停止市場流通回收。后人民銀行也順應需求發行了1980年版的50、100元人民幣。
在以上廣東金融志中已明確“專用取款憑證”不是一般的商業取款憑證,而是1970年印制備用的軍用券。為什么要印制這軍用券?筆者認為在珍寶島發生武裝沖突后,解放軍也進行了大規模的調動,部隊在非正常時期的供應已非完全是軍隊后勤部所能保證的,它需要地方的配合和協助,部隊與地方之間在緊急情況下,曾發生過如何轉帳結算的問題(有可能還像過去戰爭年代那樣打過白條)。經總結經驗,印制了較適用當時,能快速結算的“專用取款憑證”(70版軍用券)作為戰備之用。從1985年準備動用“70版軍用券”作為應急使用的情況來看,該券應在70年代沒有使用過或是已發的全部回收。
此文是筆者據史料和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的分析推測,確切的情況有待于進一步的證實。
①陳志斌、孫曉著《冰點下的對峙》256頁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2年9月版
②陳志斌、孫曉著《冰點下的對峙》341頁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2年9月版
③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金融志》357頁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9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