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家境不好,少小就生長在一個單親的家庭。那時的生活,非常的艱難,家里除了依靠父親一個勞力耕作來支撐,無其它的經濟來源。
奶奶和大多數同時代的老人一樣,由腦溢血引發的半身癱瘓使其在后來的13個年頭當中不能自由行走。在農村,這種情況相當的普遍,淳厚的人們總是習慣性的稱為“中風”。奶奶盡管不能依靠雙腿行走,但她還是依靠一張由幾根木頭簡單制作的凳子來摞動自己的身體。她勤勞一生,在老年中風之后看著條件不寬裕,而獨自帶著兩個孫子的兒子,也不忍心成為“累贅”,總是想幫著父親來照料下家務,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中養了老母雞,有些老母雞的年齡現在想來可能比我還要大。平時,老母雞下的雞蛋,奶奶總是贊起來,存放到一個大罐子里面,罐子里面放滿了稻谷,據說那樣存放雞蛋可以有較長的保鮮效果。奶奶在攢到有滿滿一罐雞蛋之后,就等那些挑著擔子下鄉收雞蛋的小販,以每枚1.5分的價格把雞蛋賣給小販,這樣就能換來生活最重要的必需品,鹽!
和多數的傳統家庭一樣,家里的孩子是家里的寶。我那個時候還不懂事,年紀尚小。朦朧中記得那個時候非常愛吃蛋炒飯。對于我來說,能夠吃上蛋炒飯,那時已經是非常奢侈的美食。在那個政治第一,還未開放的年代,零食僅僅只是逢春節時才能自己制作的炒蠶豆和花生,那些,也只是在過年時才有的奢侈品!有時炒制的蠶豆比較多,能夠儲存在罐子里面放大半年,只有在非常饞的時候才能拿出來一把解解饞!
俗話說孩子是媽媽的心頭人,孫子又何嘗不是奶奶的心肝寶呢。平時自己都不舍得吃的雞蛋,奶奶會在早晨的時候,敲一個雞蛋,和前晚剩下的米飯一起,給些自己壓榨的芝麻油,放一些翠綠的蔥,混合炒成一盤香味四溢的蛋炒飯,分給我們兄弟倆吃,她老人家自己不舍得吃上一口!那香香的滋味一直難以忘懷。
一晃許多年過去了,蛋炒飯不再是什么稀奇之物?,F在,偶爾我還是會自己動手,模仿奶奶的做法做蛋炒飯。
奶奶也在我們懂事之前已歸百年!我想,如果奶奶還在,我一定會親自做蛋炒飯,讓她也能夠每天吃上蛋炒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