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科學家,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大躍進還提出這樣的觀點,樓上的朋友你覺得他的出發點還是僅僅科學研究嗎?好多人都吃不飽飯的情況下,你還說發揮想象能畝產十萬斤,你不是拿老百姓都當傻子嘛,畫餅充饑糊弄老百姓啊。作為一名求實的科學家,我覺得在當時的情況下,應該站出來,根據當時的情況提出正確的產量,和當時社會的浮夸做科學上的論證才是真正應該做的一些事情。貼個當時的水稻畝產十三萬斤的新聞,大家看看這樣的事情是多么的害人吧。
廣西環江 “水稻畝產十三萬斤” 事件始末
1957 年 10 月 11 日,《人民日報》社論說,我國農業生產要在五年內趕超中等富裕國家水平, 這是一個“大躍進”。隨后,這顆農業“衛星”便在 全國大小報上被炒紅。1958 年,廣西柳州專區和環江縣兩級黨政精心策劃的 “水稻畝產十三萬斤”(史稱“十三萬斤事件”)“衛星”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當時全國各地為達到農業的躍進標準,強制推行深翻土地、高度密植等違背科學原理的措施,“瞎指揮”泛濫,“浮夸”成風,“高產衛星”在全國遍地開花?!霸谛麄髫瀼乜偮肪€中,廣西同全國一樣,把‘速度 ’當做總路線靈魂,把‘快 ’當做多、快、好、省的中心環節,并把批判 ‘反冒進’與宣傳貫徹總路線結合起來進行。與此同時在推行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中,采取了只許那些說大話、假話,敢于搞高指標 的人‘鳴放’,對那些說實話不贊成高指標的人則給予‘辯證’(實際是批判)的做法。這樣,脫離實際的 ‘左 ’傾思想就在全區城鄉迅速蔓延開來?!?[1]
1958 年,在早稻、玉米尚未收割完畢的情況下,廣西就有 27 個縣報稱比上年同期增產 1—2 倍,環江縣宣稱早稻增產 4 倍。當時自治區黨委號召各地大放糧食高產 “衛星”,要奪取全國第 一。各地在這樣的鼓動和壓力下開展了放“衛星”競賽,最轟動的就是環江縣的“高產衛星”。 [2]
根據上級黨委的布置,柳州地委書記賀亦然(此前曾擔任中共廣西省委宣傳部長) 特別關照環江縣,并為放“衛星”定下具體做法和基調,他暗示縣委書記洪華:要千方百計超過湖北,爭取全國第一,湖北畝產三萬斤衛星是把六畝移到一畝地里去的,全國衛星沒有畝產五至十萬斤恐怕 放不出去。賀還鼓勵說,“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獎給小汽車?!碑敃r正在柳州開會的洪華,立即給縣里打長途電話,指示由江琴堂(縣委分管農業的書記)主持;季桂明(縣委書記處書記)、韋玉昆(城關區委副書記)、李鈺金(區委委員、區婦聯主任)具體負責,在城關高級農業合作社搞并蔸高產試驗。[3]
具體做法是:把原來搞試驗的一塊一畝一分三厘試驗田中的禾苗全部拔出來,犁耙、深耕后堆入成千上萬擔各種肥料于田中。參加勞動的有當地社員、縣直機關干部和在縣里參加集中學習的中小學教師等近千人?!八麄儚某枪艽箨牭哪祥T、北門、地麥、陳茶、良傘生產隊和三樂大隊的劉家、地理、歐家等生產隊的一百多畝中稻田中挑選出長勢最好且已成熟的禾苗,連根帶泥拔出,挑到試驗田中并蔸,密植到小孩在上面爬來爬去也掉不下來的程度 ?!?[4] 由于人們不分晝夜地干,只用了兩天便完成了。
在這個過程中,禾苗倒伏,人們便用木樁支撐,再用竹篾片攔腰穩住,田的四周也用木樁頂實,這樣禾苗套上了“架子”,長在一塊一塊的“格子”里?!八麄冞€在田頭搭棚扎寨,成立現場指揮部,裝有電話機,由大隊干部日夜看守,派專人護理。移植的禾苗太密,無法通風,他們便將噴霧器改成鼓風機,給禾苗插裝竹管,由十多個人負責輪流鼓風,日夜不停?!卑闯@?,禾苗在收割前無須施肥,但是“人們不斷給這塊地的禾苗施肥;在施人畜糞便時,糞渣子粘在葉片上壓了禾苗,人們就用蚊帳將糞水過濾,再用灑水壺噴灑?!?一切準備就緒后,縣委即向柳州地委和自治區黨委報喜,說要放一顆全國最大的衛星,畝產超過十萬斤。于是地委、自治區黨委便向各新聞單位和電影制片廠發出邀請,并分別組成檢查驗收團來環江縣檢查驗收。
9 月 9 日上午,各路參觀驗收的隊伍共多6000人匯集在試驗田邊,幾個自治區相關部門的領導還親自爬上稻田“試一試”這塊田的“密度”。
10 點 24 分,紅旗公社城管大隊支書羅克正一聲令下,496 人到地里參加收割、運禾、脫粒和運輸。共有四臺磅秤,每臺磅秤都有上級機關派人監督,每擔谷子過磅后就把重量記在“劃碼單”上,記滿一張紙后累計在掛著的黑板上。收割時,用籮筐裝滿收下的谷子,每人一擔挑起排成隊伍,在縣城主要街道游轉一圈后,挑到縣委大院過秤堆放?!霸诮值烙涡袝r,一群群社員遵照指令,從四個生產隊的糧倉里,挑出一擔擔谷子,游行隊伍路過時就尾隨跟上,挑谷游行隊伍人數一下子就增加了兩倍多?!奔词谷绱?,組織者和策劃者唯恐達不到預期產量,在亂哄哄的過秤現場,他們指示挑谷子的社員過完一次秤后不倒上谷堆,又挑到沒過秤的隊伍 中再一次過秤,即所謂 “團團轉”過秤法,如此循環往復,同時要求過秤劃碼人“稱一碼劃幾碼”,這樣黑板上累計的谷子數字越來越大。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折騰,直到晚上 9 點 30 分才收割結束,留下 0.055 畝稻谷未收,供參觀。[6] 然后,縣委書記處書記江某召開了記者招待會,正式宣布這一塊地有 18.9 畝(包括 這塊田,實際上并蔸 60 多畝地),并蔸移栽的高 產試驗田的面積共有 1.13 畝,就這樣,全自治 區、全國,乃至全世界“水稻畝產”的空前紀錄被魔術般地創造出來。 [5]
環江縣放出一顆“大衛星”,成了區內外聞名的“紅旗縣”、“上游縣”,榮譽接踵而至??h委書記洪華成了功勞顯赫的英雄?!爱斔麖牡匚еt旗回縣里那天,歡迎隊伍擠滿街頭,在一片鑼鼓和鞭炮聲中,他被人群從街頭一直抬到縣委會?!?[7]
“大大小小的報道、宣傳,將環江吹捧得如花似錦,縣領導在一次又一次的大小會議上不斷地吹噓環江的糧食已堆積成山,無倉可放了”。事實上,環江縣 1958 年全年糧食上報產量 3.3 億斤,實際產量卻只有 1.05 億斤。上級給環江下達了0.71 億斤征購糧任務,該縣采用各種手段想盡辦法湊夠數目?!暗?1959 年春,農民的口糧已無法保證,斷糧的農戶越來越多,至四五月間饑荒出現,非正常死亡人數日益增多。1959 年全縣共死亡 22685 人,絕大部分屬于饑餓致死 ?!?“十三萬斤事件”帶來的后果不堪設想。[8]
[ 此帖被wdm804在2011-04-08 10:01重新編輯 ]